「4B運動」狂掃美國!心理師揭露背後原因 女性為何越來越不想結婚?

近來,社群媒體上掀起一股名為「4B運動」的討論熱潮,這個源自南韓的女性主義運動,旨在對抗父權社會結構,隨著美國前總統川普再次當選,這股風潮迅速蔓延至美國,並在台灣的社群平台上引發關注。

什麼是4B運動?

4B運動(4B Movement)起源於南韓,據傳最早於女性主義論壇及推上萌芽,直到2016年,震驚全國的江南站隨機殺人案成為這場運動的催化劑。一名23歲女性在KTV的男女共用化妝室內遭兇手殘忍殺害,兇手供稱因平時被女人瞧不起,因此仇視女性,這起事件引發全國對性別暴力與社會結構問題的深刻反思,促使更多女性開始關注自身處境,也進一步推動4B運動的發展,網友表示「以後該不會連上廁所都要男朋友陪著進去吧!好可怕世界怎麼了」、「世界怎麼了?自己不如意就去傷害別人...」。

這場社會運動主要由年輕女性發起,旨在抵制父權制和性別不平等,該運動的名稱源自韓語中四個以「비」(bi,意為「非」或「不」)開頭的詞彙,分別代表:

不戀愛(비연애):拒絕與男性或跨性別女性建立浪漫關係。

不性行為(비섹스):拒絕與男性或跨性別女性發生性關係,強調對身體的自主權和安全感。

不結婚(비혼):拒絕進入傳統婚姻,認為婚姻強化了父權體制和性別刻板印象。

不生孩子(비출산):選擇不生育子女,不回應社會對女性生育義務的期待。


網路溫度計DailyView》透過《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》輿情分析系統觀察近1個月(2024/10/27~2024/11/26)「4B運動」的網路討論,焦點為「父權、女權、不婚、性行為、生育、自主權」;也有不少網友討論「美國、川普、抗議、南韓、平等、歧視」等熱門關鍵字,網友認為「部分男生與女生互相仇恨,激起對立,但也是重新審視彼此關係的機會」、「不婚不生沒問題,不戀不做沒可能」、「記得韓國男女對立蠻厲害的」、「這不就如今的我嗎」、「原來我不知不覺間在響應這個運動…呃…我可以不響應嗎?」

支持還是反對?4B運動引爆兩性話題

近日一名網友於Dcard以「南韓女權興起反父權『4B運動』:不戀不性不婚不生」為題,該文呼籲台灣男性應調整對台灣女性的網路攻擊性,並指出韓國女性拒絕的「歐巴」反而受到台灣女性的青睞,最終可能導致台灣男性被擠到感情食物鏈更底層。

對於這項運動有網友表示支持:「傳統社會思想韓男對女性這麼糟糕,被反也是正常」、「舉雙手支持」、「女性不與男性接觸就不會有期待」;也有不少網友持反對意見:「她們該做的應該是花更多時間相處,觀察她們遇到的男人,而不是用這種寧可錯殺一百也不會放過那一個的方式」、「這樣兩性平等只會越來越退步吧…」。

女性如何重掌自主權?獨立背後的親密渴望

諮商心理師林萃芬指出,南韓社會的性別不平等,包括薪資差距、婚姻中女性角色的壓力,以及缺乏對女性的暴力犯罪提供足夠的安全保護措施,讓許多女性對父權體制產生深刻的不信任,甚至敵意;這種系統性壓迫容易導致心理創傷,可能會採取極端的自我保護措施,透過切斷與男性的連結來降低受傷害的可能性。

林萃芬也提到,支持4B運動的女性內心可能有「不要親密」、「不要信任」、「不要愛」的潛在訊息,因為她們認為「親密會帶來傷害」、「信任他人是危險的」、「我只能靠自己」,她們透過「拒絕」、「說不」的方式,試圖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,強調界限與權利,對抗父權社會施加的框架。

對於有些網友認為4B運動過於激進,可能加深性別對立,未來甚至危及女權,林萃芬分析,4B運動的支持者雖表現出強烈的獨立性,但這份獨立背後可能隱藏著對親密關係的渴望。她們選擇隱藏情感需求,建立心理防禦牆,來避免再次受傷。這種防禦機制固然能帶來短暫的安全感,但長期下來,可能會使個人感到孤立,難以在生活中找到情感支持或建立穩固的人際關係。

林萃芬提醒,長期的自我隔絕可能影響心理健康,如何在自我保護與健康的親密關係之間找到平衡,減少心理負擔與壓力,並建立平等尊重的互動,是未來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。


分析說明

分析區間:本文分析時間範圍為2024年10月27日至2024年11月26日。

資料來源:

《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》輿情分析系統

研究方法:

《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》輿情分析系統係擁有巨量資料,以人工智慧作為語意分析之工具,每月處理1500億以上中文資料的網路社群大數據資料庫,其內容涵蓋Facebook、YouTube、Instagram、Threads、TikTok、新聞媒體、討論區、部落格等網站。針對討論『4B運動』相關文本進行分析,調查「熱門關鍵字」(註1)作為本分析依據。

*註1 熱門關鍵字:透過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』輿情分析系統,萃取網路上的文章與主題共同出現的關鍵熱詞;次數越多,字詞越大;可用來釐清核心議題與重點人事物。

x

訂閱DailyView網路溫度計(香港版)電子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