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考落榜、喝飲料變胖、外送被取消...都是資本家的陰謀?當代年輕人用自嘲化解生活挫折,幫你脫離內耗式反省的3個方式。
「我被資本做局了」是什麼梗?拒絕內耗時代來臨 3招奪回生活掌控感

大考失利—「我被資本做局了」;面試沒被錄取—「我被資本做局了」;外送被取消—「我被資本做局了」;喝手搖飲變胖—「我被資本做局了」,最近這句「我被資本做局了」成為中國年輕人最愛用的流行語之一,大家把一切的不如意都推給「資本」,認為生活上遇到的挫折都是由於資本在背後操控,漸漸演變成當代年輕人獨特的自嘲方式。
一場「假錶風波」引起「做局」梗 網友瘋傳陰謀論
最近在中國社交平台上流行起一句「我被資本做局了」的文案,「做局」的意思就是被別人設計了、陷入被設好的圈套中之意。而這個梗源自於山東體育高中的一場「假錶風波」,一位考生在考試後發現自己成績異常,懷疑當時所使用的馬錶被調慢,儘管這項懷疑未被證實,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馬錶確實被動過,但許多網友卻紛紛隨風起舞,開始傳出「普通人就這樣被資本搶占了名額」等謠言,在沒有可以怪罪的具體緣由下,網友們就將這件事判定為是有資本在背後操控。
「資本做局」成情緒出口 小挫折也要甩鍋資本的荒誕感
「我被資本做局了」這句話迅速被廣泛應用,加班是因為資本為了壓榨勞工、提高產能,面試沒上是因為資本不需要多餘的勞動力,減肥失敗是因為資本不斷開設飲料店,試圖讓人購買發胖,後來又進化成更小的失敗上,像是論文寫不完、外送遲到、釣魚空竿等芝麻瑣事,演變成「萬物皆可資本背鍋」的發瘋文學,年輕人不再把一切的不如意怪在自己身上,而是對生活表達無能為力的一種黑色幽默,以稍顯誇張的「陰謀論」視角,把失敗重新包裝成另一種說法,這句看似很抽象的流行梗,其實背後藏著年輕人複雜又矛盾的社會情緒。
image source: 翻攝小紅書/irasutoya插畫小人
「做局」變全民用語 脫離內耗式反省時代來了
「做局」這個詞的原意通常是指上位者之間的操作,以第三人稱去想像的一個權力場景,讓人有種很強的階級距離感,這同時也反映了中國年輕人對於菁英階層的反感,將原本只用於高位者的語境中拉下,用來形容最日常的抱怨或是最微小的崩潰,把「做局」變得更加平民與大眾化。
另一方面,在傳統觀念中,失敗通常被視為一種錯誤,一切的失敗都要先從自身檢討,而「我被資本做局了」就是將這種反省機制打破,人們經常會陷入一種自我審判、自我規訓、自我感化的惡性循環,然而在越來越進步的社會風氣下,年輕人在面對失敗時,不再一昧的自責和內耗,而是試著拿回主導權,告訴自己許多問題都是大環境所造成,問題不是出在自己身上。
拒絕自責!3招幫你奪回生活掌控感
總結來說,「我被資本做局了」這句話一方面感到無力,一方面又帶著一點底氣,在高壓的社會環境下,各行各業都被「資本」所壟斷,人們都要按照著求學、結婚、買房的人生進程,因此漸漸產生「我命由我不由天」的心態,這個梗成為了套用在所有生活困擾的萬用公式,以下有幾個找回自己生活主控權的方式。
警惕「假需求」:購物下單前先問問自己,這真的是我需要的,還是被廣告或社群平台洗腦,一時衝動想買?
不被社群洗腦:每週留2小時完全不碰手機,不論是看書、散步或是單純放空一下,強制讓大腦休息。
增加創造力、減少消費:自己下廚代替叫外送,體驗「我掌控一切」的踏實感,抵抗被壓迫的感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