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普上任後環保政策全面倒退,除了恢復塑膠吸管、退出《巴黎協定》,川普還做了哪些影響全球環境、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的決策呢?
川普力挺塑膠吸管!上任6大「反永續」政策曝光 專家憂影響全球環境

美國總統川普(Donald Trump)在2025年1月20日重返白宮,除了備受矚目的貿易政策外,他在環境與氣候領域的態度,更讓外界憂心。川普在2017年至2021年首次執政期間,便大刀闊斧撤銷近125項環境相關法規與政策。因此,這次二度執政,他對環境、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的政策走向,格外受到外界密切關注。
2025年1月20日川普就任第47任美國總統後,短短一個月內,已針對氣候政策做出多項重大決策,引發環保團體強烈反彈,認為他正讓美國環保發展大幅倒退。《網路溫度計DailyView》也整理出目前川普政府最具爭議性的「6大反永續行動」,一起來看看這些政策究竟對環境會帶來什麼影響吧!
川普六大爭議環保政策
1、退出《巴黎協定》
川普上任首日便簽署行政命令,啟動美國退出氣候協議《巴黎協定》(Paris Agreement)的程序,使美國成為全球少數未參與該協定的國家之一。該協定於2015年由近200國簽署,目標是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準以上2°C內,並力求不超過1.5°C,以減緩極端氣候惡化。川普認為該協定對美國經濟造成壓力,損害企業競爭力,因此在首次出任總統時已讓美國退出,不過2021年拜登(Joe Biden)上任後又重新加入了該協議。
再次宣布退出協議的決定被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.古特雷斯(António Guterres)形容為「氣候行動的重大挫折」,環保團體更痛批美國作為全球排碳大國,退出將重創國際減碳合作,甚至可能讓其他國家跟進放緩減碳進程。不過,川普的支持者則認為,此舉可減輕美國企業的環保成本,有助於經濟增長。
2、鬆綁石油與天然氣開採限制
川普宣布美國進入「國家能源緊急狀態」,大幅放寬石油、天然氣等化石燃料開採限制,加快核准鑽探與開發案,以追求能源獨立。他強調,這將帶動國內經濟成長並創造更多就業機會。環保團體擔憂,大規模開採不僅將破壞土地生態,也會增加漏油汙染與溫室氣體排放,加劇氣候變遷。
3、終止電動車補助,擱置充電基礎建設
川普政府取消了電動車購置稅收優惠,並凍結原本計劃用於擴建全國電動車充電站的約30億美元基礎設施資金。川普批評電動車補助政策「浪費納稅人金錢」,更主張支持傳統燃油車產業。不過,交通運輸部門一直是美國碳排放大戶,2022年排放量佔全國約28%。因此不少環保人士憂心,此舉將拖慢美國交通轉型進程,不利於減碳與空氣品質改善,甚至使美國新能源車產業在國際競爭中落後。
4、削減環保署預算,裁減人力
川普政府對美國環保署(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, EPA)祭出大幅度預算刪減,削弱空氣汙染、水質檢測、氣候變遷研究等核心職能;截至2025年2月,短短一個月內已有超過1,000名試用期員工接獲解僱通知,近400人遭到資遣。這些削減措施使美國環保署在執行汙染防治、企業稽查等監督工作上更加吃力,恐降低環境保護力度,增加公共健康風險。環保團體批評,這等同於讓企業「無人看管」,長遠將對生態與人民生活品質造成影響。
5、停止使用紙吸管,恢復使用塑膠吸管
川普2月10日簽署行政命令,停止政府機構使用紙吸管,恢復使用塑膠吸管。他認為紙吸管容易軟掉、不便使用,更進一步強調塑膠吸管對海洋生物影響有限,甚至誇張表示「不會影響鯊魚」。此舉引發環保人士不滿,指出塑膠垃圾對海洋生態危害已是全球共識,尤其是海龜、魚類常因誤食塑膠死亡。環團更擔心,這項決策可能進一步鼓勵一次性塑膠製品回流,惡化塑膠汙染危機。
6、要求檢討《瀕危物種法》,配合能源建設
川普下令瀕危物種委員會每季定期開會,即使沒有具體案件,也須檢討《瀕危物種法》(Endangered Species Act, ESA)與《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》(Marine Mammal Protection Act, MMPA)中,可能阻礙能源基礎建設的條文。《瀕危物種法》自1973年施行以來,成功拯救291種瀕臨滅絕的物種,改善99%瀕危物種的生存狀況,川普卻認為該法妨礙能源開發,要求重新檢視是否可放寬限制。此舉引起科學家與環保團體譴責,擔憂將加速物種滅絕,生態保護成效恐付之一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