皮蛇纏身不只痛!帶狀疱疹讓中風機率多三成 心臟病患者更危險
懶人包|研究證實:帶狀疱疹後心血管風險激增,糖尿病與高血壓患者尤需警覺。如何防範?醫學會最新疫苗建議出爐!

許多民眾以為帶狀疱疹只是「皮蛇很痛」,但真正被忽略的,是它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高度關聯性。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指出,心血管病患如果感染帶狀疱疹,不僅會延長病程、提高併發症風險,更可能加劇心臟負擔。藝人賈靜雯就分享,母親曾因皮蛇痛到無法入睡,甚至形容「比生小孩還痛」,讓她深刻體會到疾病對患者與家屬的衝擊。
不只如此,國內研究發現,罹患帶狀疱疹後的一年內,中風風險會增加31%;而中風患者在發病一年內,罹患帶狀疱疹的風險更是常人的25倍。這種雙向風險,讓「皮蛇」成為不容忽視的健康警訊。

心臟病患超過八成都超過50歲 等於多重風險疊加
根據研究,台灣人一生中每三人就有一人可能罹患帶狀疱疹。在這樣的高盛行率下,若本身已有慢性病,更應提前防堵風險。台灣感染症醫學會黃景泰醫師指出:「年長者與心血管病患,本身就是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。」這表示,多數心臟病患者同時具備年齡與慢性病兩大風險因子,只要免疫力稍微下降,潛伏在神經節的病毒便可能再度活化,引發劇烈疼痛。
帶狀疱疹只會痛嗎?恐怕不只如此
更值得注意的是,帶狀疱疹的影響不僅止於「疹後神經痛」。研究顯示,它可能引發中風、心肌梗塞等重大心血管事件,甚至影響血糖控制、加速腎病惡化。若發作在眼睛或耳朵,還可能導致失明、失聰;留下的疤痕,更可能長期影響外觀與心理健康。這些潛在威脅,遠遠超出「只是疼痛」的想像。
賈靜雯就回憶,母親當年因皮蛇痛到無法入睡,甚至脫口而出「比生產還痛」,讓全家心驚膽顫。也因為這段經歷,她決定帶著家人完成帶狀疱疹疫苗接種,「不想再讓痛苦重演一次」。

帶狀疱疹能預防嗎?醫師建議接種五種疫苗
為了降低併發症風險,心臟學會與感染症醫學會攜手,召集16位跨科別醫師的專業,統整近百個國內外文獻,正式發布《心血管病患疫苗接種指引》。針對心血管病患這類高風險族群,單靠作息與飲食控制仍不足以全面防護,醫師建議主動接種五種疫苗,建立更完整的健康防線。指引建議心血管病患接種以下五種疫苗:
流感疫苗
肺炎鏈球菌疫苗
新冠疫苗
呼吸道融合病毒(RSV)疫苗
帶狀疱疹疫苗
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李貽恒醫師提醒:「心血管病患的血管本就較脆弱,若再遭病毒攻擊,將提高中風、心肌梗塞、心衰竭的發生機率。」
帶狀皰疹的常見疑問
Q:帶狀疱疹是怎麼來的?跟小時候得的水痘有關嗎?
有關。帶狀疱疹是水痘-帶狀疱疹病毒(VZV)再次活化引起的疾病。多數人在兒童時期感染水痘後,病毒會潛伏在神經節內,日後若免疫力下降,就可能重新發作成帶狀疱疹。
Q:為什麼心臟病或高齡者要特別防範帶狀疱疹?
因為他們是高風險族群。心血管病患多為年長者,免疫力較低,加上血管結構較脆弱,一旦感染帶狀疱疹,更容易出現中風、心肌梗塞等嚴重併發症。
Q:打了帶狀疱疹疫苗就不會得病嗎?
不能完全避免,但風險會大幅下降。目前疫苗雖無法做到百分之百預防,但可有效降低發病率、減輕疼痛與後遺症發生機率,特別是對於50歲以上的高風險族群更有保護力。
Q:什麼時候適合接種帶狀疱疹疫苗?有年齡限制嗎?
建議50歲以上即可考慮施打。台灣目前建議年滿50歲者,特別是患有心血管病、糖尿病等慢性病者,應與醫師討論是否接種帶狀疱疹疫苗,以評估個人風險與保護需求。
預防永遠勝於治療。不只是為了避免疼痛,更是為了減少中風、心臟病等重大健康風險。主動與醫師諮詢疫苗接種、維持良好作息與飲食,就是守護健康的第一步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