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朦朧死因不單純 引台港全網討論
《網路溫度計DailyView HK》透過輿情分析軟體《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》觀察,「于朦朧事件」近十五日(2025/9/11~2025/9/25)網路聲量累積共379,371筆,聲量最高點出現在9月23日,單日累積55,379筆。

2025年9月11日,中國男星于朦朧於北京墜樓身亡,享年37歲。消息傳出後,在兩岸三地迅速引爆輿論場。以台灣網路聲量來看,相關討論已將近38萬筆;相比之下,香港同期間的聲量約為1萬4千多筆,兩地合計將近四十餘萬筆。台灣網友熱烈轉傳相關資訊並展開二度討論,使聲量快速累積;而香港則因媒體報導與社群發酵,聚焦於事件真相與官方回應。顯示事件已不僅是娛樂新聞,而是牽動社會廣泛關注的公共議題。
跳樓真相、娛樂圈黑暗面與潛規則引全網討論
《香港網路溫度計DailyView HK》透過輿情分析軟體《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》調查,發現「于朦朧事件」近十五日(2025/9/11~2025/9/25)的熱門關鍵字除了出現「墜樓、死因、公安、飲酒」等字眼外,「造謠、猜測、爆料、黑暗、娛樂圈」也成為熱門關鍵字。

事件發生後娛樂圈與粉絲群體震驚不已,初期輿論多以悼念與不捨為主。然而,隨著更多細節與爆料浮現,事件逐漸從「意外」走向「疑案」。網路上關於死因的質疑、娛樂圈潛規則的揭露,以及官方說法與民間爆料的激烈對立,使這起原本的個人悲劇迅速升級為社會與體制層面的公共事件。如今,輿論發展走向,不僅牽動大眾情緒,也引來國際媒體關注,事件背後的真相與深層問題仍有待釐清。
于朦朧事件相關時間軸
事件起因與初期發展(2025/09/11~09/12)
9月11日:中國男星于朦朧(37歲)於北京墜樓身亡,消息震驚娛樂圈與粉絲。
官方與工作室第一時間發布聲明,強調「已排除刑事嫌疑」,並有媒體以「自殺」或「飲酒意外」定調。
社群初期多為哀悼、震驚與不捨,粉絲關心其寵物、家人與遺作。
質疑聲浪與疑點浮現(2025/09/13~09/14)
隨著事件發酵,網路開始出現大量質疑聲音,聚焦「死因疑點」、「受虐」、「潛規則」等話題。
有網友與圈內人士指出于朦朧生前事業受阻,曾因拒絕酒局、潛規則而被雪藏三年,並有「飯局名單」、「受虐痕跡」等細節流出。
討論逐漸轉向娛樂圈黑幕、藝人弱勢與社會體制問題,輿論情緒由單純哀悼轉為憤怒與不信任。
爆料與陰謀論蔓延(2025/09/15~09/16)
事件進入爆料高峰期,網路流傳「生前最後音檔」、「受虐影片」、「聚餐照片」等,並有多達14項疑點被整理討論。爆料甚稱于朦朧「吞下關鍵隨身碟」後遭剖肚、扔下樓,過程極為驚悚。
有自媒體與網友指控涉案者背景深厚,甚至牽涉中共高層子弟、紅三代,並質疑官方壓制輿論。
於此同時,部分平台開始封鎖、刪除相關討論,輿論熱度轉向外網及國際媒體。
官方回應與輿論對抗(2025/09/17~09/18)
事件持續發酵,官方與家屬陸續發布聲明,強調「飲酒意外」、「排除他殺」,但未能平息質疑。
網路討論聚焦於「母親被施壓」、「官方維穩」、「真相難現」等,社群普遍不信任官方說法。
國際媒體(如BBC中文網)開始關注,認為事件背後有特權階級運作,成為社會與體制問題的縮影。
輿論高峰與社會反思(2025/09/19~09/25)
事件進入輿論高峰期,單日聲量突破數萬筆,網路上出現大量聲援、轉發與討伐權貴的言論。
討論主題從個人悲劇延伸至「被消失的藝人」、「娛樂圈黑幕」、「社會正義」等,形成廣泛社會反思。
部分網友呼籲國際關注,並將事件翻譯、傳播至多國語言平台,強調「不能讓真相石沉大海」。
事件一開始被定調為「墜樓意外」或「自殺」,但隨著更多爆料、疑點與輿論發酵,網路討論已大幅轉向「他殺」、「受虐」、「權貴涉案」、「官方壓制」等方向。目前輿論主流傾向質疑官方說法,並對事件背後的權力結構、娛樂圈黑幕展開激烈討論。事件仍在持續發酵,未來若有新證據或官方進一步說明,輿論走向可能再度變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