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台灣公立美術館TOP 10出爐!必看展覽、絕美建築一次收錄
北美館雙年展、新美館開幕、國美館典藏大展齊發,建築與策展亮點皆引發關注與討論,是規劃年度藝術行程必看的藝文旅遊指南。

近年來,「逛美術館」已成為許多人的生活日常。有人把它當作週末的小旅行,有人用展覽讓心情沉澱,也有人在作品之間尋找靈感與安靜。從北部的國際級當代藝術殿堂,到南部結合自然景觀的文化綠洲,每座美術館都承載著不同的城市記憶與時代氣息。
同時,台灣的藝文地圖也在持續擴張。桃園市立美術館正在如火如荼地興建,預計2026年落成;臺中市立美術館則將於2025年12月正式開館;文化部也啟動臺南國家美術館的籌備工作,為南臺灣帶來更完整、更均衡的藝術能量。
《網路溫度計DailyView》透過輿情分析軟體《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》整理出全台十間公立美術館,想知道近期最受矚目的美術館與展覽有哪些嗎?哪些場館成了社群討論焦點、哪些作品掀起一波又一波打卡潮?接下來,就讓我們一起打開這份充滿故事與驚喜的藝文探索清單,準備好跟著靈感出發吧!
No.10 新竹市美術館

新竹市美術館,是「風城」裡一個小巧卻精緻的文化寶藏!它最有故事的地方,就是它的前身曾是新竹市政府的舊辦公廳。想像一下,這棟建於1930年代的優美老建築,帶著圓拱窗和古典線條,如今不再處理公文,而是充滿藝術和設計靈感。
美術館的空間雖然不大,但規劃得十分巧妙,是個讓你沒有壓力輕鬆逛展的好地方。它的展覽主軸經常圍繞著在地文化、科技議題,以及當代設計的創意發想。
現在去,正好能趕上館內推出第二檔特展《遷徙.築徑.知識:百年的想像之地》,延續「走過百年」的策展方向,聚焦於城市歷史脈絡與變遷的特展,絕對能讓你用新的角度認識新竹這座城市。逛完藝術,別忘了周邊的護城河親水公園,讓你在悠閒的氛圍中,感受新舊交融的城市魅力!
No.9 臺東美術館

臺東美術館是東臺灣最獨特的藝文休憩地,它顛覆了美術館的嚴肅印象,以開闊的綠色地景迎接每位訪客。這裡的戶外環境超適合野餐、遛小孩,在藍天白雲下隨手一拍都是IG美照!網友讚嘆「環境幽靜,是市區難得的藝文綠洲」。
館方也自2025年8月11日起推出《夜間美術館》計畫,成為全台首座以夜間觀賞為核心的美術館,網友表示「夜遊台東時,又多了一個好選擇」。
目前,美術館也正舉辦一場深具創意的「聲音藝術節」,展期至2025年12月7日,主題為「多物種的糾纏」,邀請到包含澎葉生(Yannick Dauby)等國內外聲音藝術家,以駐地研究的成果,探索臺東自然界的聲音脈絡。來這裡,不僅是看畫、看展,更是一次透過聽覺與觸覺,感受東部生命力的沈浸式體驗。
No.8 嘉義市立美術館

嘉義市立美術館(嘉美館)獨特的館舍建築群,將歷史與當代美學完美融合;美術館的前身是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嘉義支局,古蹟本體保留了優雅的設計和北投窯業橫紋橫紋折線磚,見證了「木都」嘉義的發展軌跡。
在增改建中,建築師巧妙運用了現代的實木結構與玻璃盒子,向嘉義深厚的林業文化致敬,同時賦予空間穿透與輕盈感。
嘉美館聚焦於「嘉義藝術史」、「木都文化」與「膠彩畫」三大典藏脈絡。它不僅是一個展覽空間,更是一個動能場域,承載著在地畫都的精神,邀請民眾走入其中,感受舊時光與新藝術的對話,重新發掘嘉義這座城市的獨特之美。
No.7 彰化縣立美術館

彰化縣立美術館雖然不是最巨型的場館,但它扮演著連結在地文化與普及美學教育的重要角色。美術館的特色在於積極策劃與在地文化、傳統工藝相關的展覽,像是推廣傳統水墨、書法或在地藝術家創作。
這次聲量也因幾檔大型策展而被推高,像是承接「2025台灣設計展」部分展區,推出以產業、設計與城市想像為主題的展覽;館方也在開館十週年舉辦一系列慶祝活動,拉近美術館與市民的距離。
另一大焦點則是「順天珍寶回娘家—許鴻源博士收藏臺灣美術作品精選展」,精選百餘件台灣美術作品回到彰化展出,讓這座館在推廣在地藝術之餘,也成為認識台灣美術史的重要場域。
No.6 桃園市立兒童美術館

這次前十名榜單中,桃園市立兒童美術館是唯一一座特別為孩子打造的美術館,於2024年4月開館。它位在青埔、緊鄰青塘園,外觀像一座純白的藝術山丘,由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山本理顯與台灣團隊合作設計,把「遊樂化的展館、景觀化的建築」放在第一位。設計團隊巧妙地運用Z字形步道一路向上延伸,將光線、綠意和建築動線串在一起,讓孩子能在空間裡自由探索,網友分享「全棟以藝術山丘造型為主體外觀,斜坡上綠意繚繞十分療癒」。
美術館與青塘園的水景和植栽彼此交融,散步時能感受到自然與藝術互相呼應的節奏。山本理顯認為「建築本身就是一個小城市」,期待這座美術館成為一個開放、可自由穿梭的公共空間。屋頂綠化也提供隔熱效果,讓建築在永續上更往前一步。
No.5 高雄市立美術館

這座美術館於1994年正式開館,是台灣第三座公立美術館,迅速成為高雄重要的觀光地標。它坐落在內惟埤文化園區內,結合了主體五層樓展覽廳、高雄市立兒童美術館以及廣達41公頃的藝術生態園區,形成一個獨特的藝術生態圈。
園區內環繞著生態湖泊和茂密的樹林,讓這裡成為名符其實的「藝術綠洲」,是高雄人假日散步走走的好去處。
在這次聲量討論中,高美館2025年3月4日,因戶外作品遭破壞掀起話題。一件由德國藝術家渥夫・施珮滿創作、已矗立園區超過30年的作品《對話!?對立!?》被發現遭不明人士用石塊塗鴉、甚至寫上名字,網友氣憤認為「每個國家都有秀下限的民眾」、「沒公德心還敢簽名」。
No.4 臺南市美術館

提到台南,大家多半想到小吃,但臺南市美術館同樣值得專程造訪。南美館由兩棟風格鮮明的建築組成,一館為日治時期警察署修復而成,古蹟的沉穩與現代展覽完美融合;二館則由普立茲克獎建築師坂茂設計,以鳳凰花為靈感打造屋頂,光影灑落時格外迷人,網友大讚「館內的採光設計簡直是神來之筆!」
二館目前展覽主題是「皮膚と內臟:自己、世界、時間」(至 2026/1/18),以身體感知為起點,連結自我、世界與時間,並介紹十位承襲草間彌生精神的新世代日本女性藝術家。
這一帶原本就是台南重要的文教區域,如今一館與二館相互呼應,成了城市裡新的藝術據點。二館的多層堆疊空間保留了不少半戶外區域,讓人在台南的熱天裡也能找到休息與觀展的節奏。館內展覽多從地方文化、生活記憶出發,很能感受到府城的步調與情感。看完展,再去附近吃冰或聊天散步,是最能體會台南日常的一種方式。
No.3 臺北市立美術館

北美館自1983年開館,是台灣第一座現代美術館,潔白、方正的建築在當時前衛而醒目,陪著台北一路累積藝術氣質,也成了許多人心中的城市地標。
館方長期引進國際級展覽,而每兩年舉辦一次的「臺北雙年展」更是亞洲藝術圈的重要展覽。今年雙年展以「地平線上的低吟」為題,聚焦於「思慕」。展覽自 2025年11月1日至2026年3月29日,從台灣的歷史、認同與未來想像出發,把人們渴望被理解、尋找自身位置的心境化為創作軸線。
策展以戲偶、日記、單車等日常物件開場,引導觀眾從小物進入個人與集體記憶。72位藝術家的作品在展場中彼此呼應,彷彿一段持續迴盪的低吟,不給明確解答,而是邀請觀眾向前走,持續追尋、持續聆聽。網友分享「讓我們跟著作者穿越時空,重新回到日治時代」。
No.2 新北市美術館

新北市美術館(新美館)於2025年4月25日開館,因坐落在鶯歌溪與大漢溪交會的水岸,從籌備階段就備受期待。建築以「蘆葦叢中美術館」為概念,銀白線條構成通透外觀,與自然環境相互融合,成為新北全新的當代藝術地標。新北市長侯友宜曾表示,這座全民美術館歷經多次流標與疫情等挑戰,「一路走來真的不容易」。
在正式開館前,新美館已率先推動「館校合作計畫」,讓藝術走進校園與社區。近期舉辦的「拇指世代:點擊以開啟」展覽,就邀請復興、埔墘、成福國小師生共同參與,展出孩子在藝術家與策展團隊帶領下完成的作品,呈現教育能量,也讓觀眾看見藝術如何成為生活延伸。
No.1 國立臺灣美術館

國立臺灣美術館(國美館)被視為台灣美術史的「總圖書館」,地位相當重要。身為國內唯一的國家級美術館,館藏橫跨自戰後至今的多種媒材,包括水墨、油畫、攝影與雕塑等,是認識台灣藝術如何回應時代變遷的最佳起點。國美館擁有寬廣的戶外雕塑公園,每兩年舉辦的「臺灣美術雙年展」更是引領當代藝術思潮的重要指標,在這裡看到的,不只是作品,更是台灣文化的歷史軌跡。
此次國美館討論聲量意外飆高,主因來自台中市長盧秀燕的一番談話。她表示:「台中是六都中唯一沒有大型美術館與像樣圖書館的城市」,引發外界熱議,單日討論量就突破613筆。不少民眾質疑,國美館距市政府車程僅約10分鐘,且是全台唯一的國立美術館;但也有市議員力挺市長,指出其意指「缺乏市立、結合圖書館與美術館的綜合場館」,並非否定國美館的存在。
分析說明
本研究資料由大數據(股)公司旗下輿情分析軟體《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》提供,分析時間範圍為2024年11月21日至2025年11月20日。
《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》輿情分析軟體係擁有巨量資料,以人工智慧作為語意分析之工具,每月處理1500億以上中文資料的網路社群數據庫,其內容涵蓋Facebook、YouTube、Threads、TikTok、Instagram、新聞媒體、討論區、部落格等網站。本調查針對討論主題相關文本進行分析,並根據網友就該議題之討論,作為本次主題分析與排序依據。
本文所調查之結果,非參考投票、民調、網路問卷等資料,名次僅代表網路討論聲量大小,不代表網友正負評價。
〖網路溫度計DailyView調查結果之圖文,未經授權請勿轉載、改寫〗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