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檢紅字是「生病」還是「警訊」?十大異常項目總盤點 帶你看懂身體警報

血糖、血壓、肝指數在健檢報告上出現紅字,很多人都以為只是「超出參考值一點點」,其實是在提醒你三高與代謝症候群風險升高,需要及早調整作息與飲食。

by 吳宜臻
健檢紅字是「生病」還是「警訊」?十大異常項目總盤點 帶你看懂身體警報
image source: 示意圖/Freepik

年末將近,你是不是也在忙著衝績效、算獎金?但除了工作成績單,別忘了另一份更重要的「你的健康成績單」!打開健檢報告,紅字像報稅表一樣密密麻麻:血壓飆高、肝指數亮紅、腰圍失守……不少人選擇眼不見為淨,心想「再觀察看看」;但事實是,身體發出的警訊不會無聲無息地消失,反而會在你忽略的時候,默默累積成更嚴重的問題。

根據衛福部統計,國人十大死因中有五項與三高有關,慢性病早已成為現代人最熟悉的「隱形殺手」。也因此,國健署在2025年將成人預防保健年齡下修至30歲,截至7月已有超過21萬人受惠,鼓勵大家提早檢查、提早調整,讓健康別再是最後一順位。

《網路溫度計DailyView》透過輿情分析軟體《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》,根據衛福部30歲以上的公費健檢項目,盤點網友最關注的「十大健檢紅字」。從肝指數、血糖,到膽固醇、尿酸,這些檢查報告上的小小紅字,其實都是身體在暗自求救的訊號。這次就帶你一次看懂那些「看似沒事、其實有事」的健康地雷,同時教你怎麼靠日常習慣調整、加上善用政府免費資源,把紅字慢慢拉回綠燈,才是新一年最值得投資的個人升級。

10

No.10 三酸甘油酯

No.10 三酸甘油酯
 
image source: 示意圖/ChatGPT

如果把膽固醇想成容易黏在血管壁上的固態油垢,三酸甘油酯則像在血液中流動的液態油;它是多餘熱量轉成脂肪、暫存在血液裡的型態。當三酸甘油酯偏高,代表血液油脂含量增加,不僅提高血管阻塞風險,也與胰臟健康密切相關,是代謝失衡的重要警訊。

三酸甘油酯與日常飲食密切相關,建議從生活型態調整起,其中常被提到的營養素就是有「血管清道夫」之稱的Omega-3。各國對Omega-3的建議量不同,大致落在每300至1,000毫克之間;台灣衛福部則規範每日攝取上限為2,000毫克。

不過,一般飲食不易固定吃到足量深海魚類,因此有些人會選擇補足保健品,例如德之寶頂級魚油+D3,每顆含750毫克Omega-3(濃度84.9%),並搭配400IU維生素 D,更容易掌握每日營養素攝取量。

✎ 風險提醒:

數值若長期偏高,不只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,嚴重時更可能引發急性胰臟炎;加上不少高三酸甘油酯患者同時有肥胖、糖尿病或脂肪肝等問題,若沒有及早處理,代謝功能會越拖越亂,健康風險也會跟著提高。

9

No.9 肝功能GOT、GPT

肝臟常被稱為「沉默器官」,因為它就算出狀況,也很少會立刻讓你痛到受不了。很多人都是等健檢報告出現異常數字,才驚覺原來肝臟早就在悄悄求救了。GOT、GPT其實是肝細胞裡的酵素,平常乖乖待在細胞裡當「小員工」。但只要肝細胞因為發炎或受損而破掉,這些酵素就會被釋放到血液裡,所以抽血時看到這兩項飆高,代表肝臟正面臨壓力或受傷。

不過更麻煩的是,數值正常也不代表肝臟真的沒問題。例如肝硬化到了後期,肝細胞大量流失,沒有足夠的酵素能跑出來,檢驗值反而會呈現「假正常」,但肝功能卻已經明顯下降。要確認肝臟的真實狀況,不能只靠一個數字,還需要搭配腹部超音波和其他抽血項目一起綜合判斷,才能真正看清肝臟的健康程度。

✎ 風險提醒:

GOT、GPT如果長期偏高,通常表示肝細胞一直處在發炎狀態,久了可能演變成慢性肝炎、肝硬化,甚至提高肝癌風險。不過,造成發炎的原因很多,常見的包括B、C肝等病毒性肝炎、脂肪肝、飲酒過量,或藥物造成的肝負擔。

8

No.8 視力檢查

No.8 視力檢查
image source: 示意圖/Pexels

成人健檢中,視力不只是在看近視、遠視和散光。如果突然視力下降、兩眼差異過大,或戴上眼鏡後視力還是不理想,都可能暗示著更深層的眼部或全身健康問題,需要特別留意。

除了控制用眼時間,適當的營養補充也是保護視力的重要一環。葉黃素、玉米黃素、維生素A、Omega-3脂肪酸、花青素等,都被認為能幫助維持眼睛健康。尤其是Omega-3裡的DHA,是視網膜的重要成分,詢問度一直很高。不過,魚油產品品質落差大,重金屬與新鮮度始終是多數人最擔心的問題。

也因此,越來越多人偏好來源清楚、製程透明的魚油品牌。例如德之寶頂級魚油+D3,選用深海小型魚作為原料,並在德國當地從萃取到封裝一條龍完成,減少運送與分裝過程可能造成的品質變動,讓想補充Omega-3的族群在選擇上更安心。

✎ 風險提醒:

視力紅字若伴隨視野缺損、突然模糊,可能是青光眼或黃斑部病變的早期信號,需盡快檢查。若本身有糖尿病或高血壓,視力異常也可能意味著視網膜已受影響,必須更留意血糖與血壓的控制。

7

No.7 BMI身體質量指數

這個看似容易取得的紅字,其實很容易被誤解。BMI只用身高和體重計算,能反映的只有「重量」,卻分不出那是肌肉還是脂肪。這也是為什麼它常把肌肉量高的健身族判成超標,卻放過體脂過高但BMI正常的「泡芙人」,有健身習慣的網友無奈表示:「公司體檢BMI過高,但我體脂才12至13」。

因此,看到BMI紅字時別只盯著一個數字,還要搭配腰圍、體脂率、肌肉量一起看,才能更準確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。

✎ 風險提醒:

BMI「紅字」代表體重過重或過輕,通常會增加罹患慢性病的風險,包括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癌症(如子宮癌、大腸癌、腎臟癌等)以及關節問題。

若BMI過高(體重過重或肥胖),會使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;若BMI過低(體重過輕),則可能導致營養不良、骨質疏鬆等問題。

6

No.6 腹部超音波

No.6 腹部超音波
image source: 示意圖/Freepik

腹部超音波就像是身體內部的一次「內部巡檢」,它用探頭掃過你的腹部,即時檢查肝臟、腎臟、膽囊等器官。不少人都是透過這項檢查,才首次發現自己有脂肪肝、息肉、囊腫、結石,甚至肝硬化等問題。

其中最常見的異常就是「脂肪肝」。一位平常就有健身和爬山習慣的脆友分享,他做健康檢查時,照腹部超音波被醫師告知有輕微脂肪肝,還被提醒「要多注意飲食」;但他不吃炸物、甜食,每餐都吃健康餐,當下只覺得「我還能怎麼注意」,這段經驗也引發不少討論,貼文吸引1.2萬人次瀏覽,網友驚呼「這樣也有脂肪肝」;也有人分享「其實脂肪肝有一小部份和體質有關喔」、「壓力大,皮質醇升高,會容易發生脂肪肝」。

✎ 風險提醒:

脂肪肝若放任不管,會逐漸惡化為肝炎、肝纖維化,最終演變成肝硬化甚至肝癌;膽囊或腎臟的結石,雖然初期可能無感,一旦發作,可能導致劇烈疼痛,甚至引起急性發炎或腎積水,必須盡快處理。

5

No.5 血液常規檢查

血液常規檢查就像身體的「兵力名冊」,用來確認紅血球、白血球、血小板是否都在正常範圍。紅血球太低可能代表貧血、容易缺氧,讓人疲倦頭暈;白血球異常,通常表示身體正在對抗感染或免疫系統有變化;血小板過多或過少,則會影響凝血功能。這些紅字不是指向某一種疾病,而是在提醒體內可能出現「戰況」或「物資短缺」。

因為異常數值不一定會有症狀,很多人看到偏高或偏低時會以為沒什麼。無毒教母譚敦慈曾在《健康2.0》節目分享,她的弟弟當時健檢僅被發現血紅素略低(12.9),也沒特別在意;結果短短一個月後持續發燒,竟被診斷為血癌(白血病),讓不少人開始更重視這項檢查的重要性。

✎ 風險提醒:

血液常規異常可能與感染、慢性發炎、營養不良、免疫疾病、凝血功能問題,甚至血液相關疾病有關。若紅字反覆出現,或數值與過去有所差異,建議盡早與醫師討論、安排進一步檢查,才能釐清原因並及早處理。

4

No.4 膽固醇

膽固醇常在沒症狀的情況下悄悄升高,等健檢才發現紅字亮起。血脂包含LDL(壞膽固醇)、HDL(好膽固醇)和三酸甘油酯,其中壞膽固醇過高會阻塞血管,好膽固醇太低則代表代謝吃力。若常吃動物內臟、紅肉、加工食品與高脂甜點,膽固醇容易在日常中不知不覺飆升。

除了飲食,遺傳、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因素也會造成異常。秀傳醫院中醫師邱伯恩引用研究指出,脾胃虛弱、濕氣重,再加上久坐與缺乏運動,都會讓血脂更難控制。他也提到紅麴對調節壞膽固醇有臨床效果,但若已服用降血脂藥物,務必避免自行混用。

市面上有多款通過健字號的紅麴產品,如娘家「大紅麴」與台塩生技「健康紅麴素食膠囊」,皆標榜調節血脂並具品質把關,是日常保養較安心的選擇。

✎ 風險提醒:

高膽固醇是動脈粥狀硬化的推手,長期偏高時,血管內會形成斑塊、阻礙血流;斑塊破裂後,可能引發心肌梗塞或缺血性腦中風。想降低風險,建議選擇可溶性纖維(如燕麥、豆類),及不飽和脂肪(如橄欖油、酪梨),並減少高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攝取。

3

No.3 體重、腰圍

No.3 體重、腰圍
image source: 示意圖/Pexels

看到體重和腰圍紅字,你可能會想:「我外表看起來還好啊?」這正是最容易忽略的盲區。像藝人歐陽靖就曾分享健檢結果,體重比標準多了近20公斤,還出現血糖偏高;她說外表看不出來,但內臟脂肪其實已經累積,也讓不少網友感同身受,留言表示「提升身體代謝功能很重要」、「我也在對抗體脂肪,超難」。

當體重或腰圍開始悄悄上升,通常意味著長期處在「吃得比消耗多」的狀態,多出的能量就會被身體轉成脂肪存起來。特別是腰圍超標時,代表腹部脂肪正在堆積,而這類脂肪不只難瘦,還會釋放對身體不利的物質,讓代謝越來越卡。

✎ 風險提醒:

體重和腰圍一旦超標,身體負擔就會跟著提升。腹部脂肪越多,就越容易干擾胰島素作用,讓血糖、血脂一起往上跑,也會增加代謝症候群、脂肪肝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國民健康署提醒,男性腰圍應控制在90公分以下、女性80公分以下,並養成定期量測與記錄的習慣,才能及早發現變化。

2

No.2 血壓

No.2 血壓
image source: 示意圖/Freepik

很多人量血壓前都覺得「我應該很正常吧」,結果數字一跳出來比預期高,瞬間嚇到。其實血壓很容易被日常狀態影響:熬夜、壓力累積、咖啡喝太多、飲食偏鹹,都可能讓血壓默默往上走。偶爾頭暈、後頸緊,也常被誤以為休息一下就好,最後在健檢時才發現原來血壓早已偏高。

與其身體不舒服才量,不如把「定期量血壓」變成習慣。國民健康署也提醒,平常少油、少糖、少鹽,多吃蔬果,再搭配每天至少 30 分鐘運動,都是讓血壓更穩定的基本功。這次網路聲量調查中,血壓在排行榜位居第二,主因是演藝圈爆出花錢偽造高血壓閃兵事件,意外推升討論度,單日網路聲量高達1,057筆。

✎ 風險提醒:

高血壓常被稱為「沉默殺手」,因為大多沒有明顯症狀,但卻與心血管疾病、腦中風、糖尿病、腎臟病等多種慢性病的風險息息相關。一般來說,收縮壓超過140、或舒張壓超過90,就要留意是否有高血壓的可能;而比較理想的範圍則是維持在120/80以下。若連續多次量起來都偏高,就該及早關注並進一步檢查。

1

No.1 血糖

血糖其實就是身體在用的「燃料」。我們吃的飯、麵、甜食會被分解成葡萄糖,進入血液提供能量;胰島素則負責把這些能量送進細胞。如果血糖掉下來,身體也會動用備用能量補上,讓精神維持在穩定狀態。

當身體出現「胰島素阻抗」,葡萄糖不容易被細胞吸收,血糖就會堆在血液裡。平常可能沒有明顯症狀,但體力變差、容易口渴、常常疲倦,都是常見的早期警訊。加上飲食不均衡、少動、熬夜、壓力大等生活習慣,都會讓血糖慢慢升高,因此很多人都是健檢才知道自己血糖異常,網友表示「真的沒什麼信號,檢查才知道」。

血糖異常可靠飲食調節嗎?

很多人看到血糖異常會先想到靠食療調整,但糖尿病關懷基金會於衛教文章中提到,目前沒有任何食物能取代藥物治療,只能當作輔助。例如三價鉻、膳食纖維(如難消化性麥芽糊精、β-Glucan)、人蔘、肉桂、苦瓜萃取等,研究指出部分成分可能具調節作用,但同時也有機會與藥物互相影響,補充前務必了解自己的用藥狀況,並與醫師或藥師討論,才是最安全的方式。

✎ 風險提醒:

血糖長期偏高會增加第二型糖尿病與代謝症候群風險,也可能影響腎臟、眼睛與血管健康;衛福部也提醒,空腹血糖若在100至125mg/dL,或糖化血色素5.7%至6.4%,即為糖尿病前期;若血糖異常再加上腹部肥胖、血壓偏高、三酸甘油脂偏高、高密度膽固醇偏低等任兩項,就符合代謝症候群風險。

定期健檢!提前把風險攔在門外

定期健檢!提前把風險攔在門外
image source: 示意圖/Freepik

另外,國健署為了讓高風險族群更早被發現,2025年起放寬了低劑量電腦斷層(LDCT)篩檢資格。有肺癌家族史的人可以更早受檢,男性從45歲、女性從40歲就能安排;重度吸菸者的門檻也降到「20包–年」(例如每天1包菸,共吸菸20年;或每天0.5包菸,共吸菸40年,皆為20包-年)。符合資格者每兩年可免費做一次LDCT,而目前被篩出的肺癌個案中,有超過八成在早期就被抓到,顯示提早檢查的重要性非常高。

除了例行健檢,近年也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肺部狀況。根據衛福部2024年公布的死因統計,肺炎已是國人第三大死因,而在癌症死因中肺癌依然居冠,代表肺部問題其實比想像中更普遍。更麻煩的是,肺癌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。

因此,看見健檢紅字時,與其先嚇自己,不如把它當成提醒,重新檢視生活節奏。從飲食、運動到定期篩檢,每一個小改變都是往健康更進一步。下次再打開報告,數字也許還沒完美,但只要紅字慢慢變少,就是替自己存下更多安心。

分析說明

本研究資料由大數據(股)公司旗下輿情分析軟體《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》提供,分析時間範圍為2024年10月28日至2025年10月27日。

《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》輿情分析軟體係擁有巨量資料,以人工智慧作為語意分析之工具,每月處理1500億以上中文資料的網路社群數據庫,其內容涵蓋Facebook、YouTube、Threads、TikTok、Instagram、新聞媒體、討論區、部落格等網站。本調查針對討論主題相關文本進行分析,並根據網友就該議題之討論,作為本次主題分析與排序依據。

本文所調查之結果,非參考投票、民調、網路問卷等資料,名次僅代表網路討論聲量大小,不代表網友正負評價。

〖網路溫度計DailyView調查結果之圖文,未經授權請勿轉載、改寫〗

網路溫度計
健檢紅字是「生病」還是「警訊」?十大異常項目總盤點 帶你看懂身體警報|排名調查|香港|網路溫度計 DailyView H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