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班族動起來!十大適合活動身體的零碎時間 10分鐘也能一起變健康
長時間久坐容易讓身體僵硬、代謝變慢,但其實上班族只要善用開會、泡咖啡等空檔,就能透過簡單的身體活動喚醒身體、促進血液循環,讓精神更集中、工作更有活力。

上班一整天,是不是也常覺得肩頸硬得像石頭、腰痠背痛、連深呼吸都不順?其實你不是唯一在「辦公椅上崩壞」的人。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,台灣有超過一半的成年人身體活動量嚴重不足,平均每天坐超過6個小時。每天開不完的會、盯不完的螢幕,久坐不僅讓身體越來越僵,還可能悄悄拉高心臟病、糖尿病,甚至提早老化的風險。師大教授廖邕也指出,每天連續坐著超過30分鐘的次數和總時間越多,所形成的健康風險也越高。難怪有越來越多網友哭喊:「上班才是真正的體能考驗!」廖邕教授指出,民眾在日常中可依自身環境、時間與意願彈性安排身體活動。辦公室族群可透過原地踏步、簡易伸展或走至茶水間倒水來增加活動量;在家中則可利用徒手運動或家務維持身體動能;若具備較大空間或器材,也能選擇彈力帶訓練、快走等方式。廖邕教授也強調,關鍵不在於運動形式或強度,而是能否在生活情境中隨手執行並持續進行,以有效中斷久坐、累積活動時長。
但改善其實不難,不一定要上健身房,在辦公室也能「動次動」。成年人只要每週累積150分鐘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,精神會更充沛、心情更放鬆,身體也會越來越輕盈。
《網路溫度計DailyView》透過輿情分析軟體《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》,整理出上班族十大零碎身體活動時間,透過網友和醫生分享,動作簡單、不挑場地,短時間就能舒緩緊繃肌肉、讓大腦重新充電。像午休時出門走走、執行站立式開會、上下樓改爬樓梯等,讓我們一起輕鬆甩掉三高風險,累積健康能量吧!
No.10 裝水、倒咖啡

經常動一動,不僅能降低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,還能強化骨骼與肌力,減少跌倒受傷;更能促進「快樂荷爾蒙」分泌,讓情緒更穩定、睡眠更深層、專注力更集中,長期下來甚至有助預防失智。
想增加活動量,其實一點也不難。上班時每隔一到兩小時起身走動,順便去茶水間裝水、活動筋骨;等水的同時可拿保溫杯做幾下手臂訓練(或用小啞鈴代替),再多繞幾圈回座位。這些看似微小的動作,累積起來就是讓身體更健康的第一步。網友提到,「順便做些拉筋活動」、「再忙再累,每天都要撥一些時間動一動,維持身體健康」、「主要是可以紓壓,動了就會精神奕奕」。
No.9 等開機、等傳真、等列印

上班族在等電腦開機、排隊影印或等同事回信的空檔,其實都能「動一動」,讓身體隨時保持活力!
利用短短幾分鐘,就能做個簡單的「推牆挺身」,面對牆壁站好,雙手與肩同寬或略寬扶牆,身體微微前傾呈50至60度,雙腳與肩同寬、腳跟稍微離地。接著像做伏地挺身一樣,用手臂力量將上半身推起,下壓時吐氣、上推時吸氣,持續重複至手臂感到痠即可。這個動作能有效強化胸部、手臂與肩膀肌群。
師大教授廖邕指出,不論是一次連續完成的運動,或拆成多段的短時間活動,都能對心血管疾病帶來相近的預防效果。換句話說,在八小時內走連續三十分鐘,和在八小時內每次走三分鐘、累積二十次,對健康的幫助其實差不多。他也強調,對於平常活動量較低的人來說,只要開始動起來,即使是少量,也能帶來明顯的健康好處。因此建議,每坐滿30分鐘就起身站一下、活動1~2分鐘,就能有效減少久坐帶來的不良影響。
No.8 去廁所

Threads一名網友表示,因嚴重肩頸僵硬去看醫生。醫師笑稱,「通常醫生會告訴上班族:工作50分鐘起身活動伸展、看遠方15分鐘」,但怕做不到,更建議他多喝水,「補充水分,自然而然一小時至少會起身去洗手間一次」,不至於幾個小時縮在電腦前,一動也不動導致肩頸痛。
原PO聽完,抱怨醫生太年輕、不切實際,反而被許多網友留言,「如果連起身上廁所都有困難,還希望醫師怎麼幫你?先幫幫你自己好嗎」、「說句狠的,他不是不切實際,而是你們這類人根本沒有要好好善待自己的身體」、「喝水的建議其實挺好的,但還是要願意改變才能救健康」。
小叮嚀:《健康醫療網》分享上廁所動一動的小技巧,「扭腰拿衛生紙」:將衛生紙放在斜後方,慢慢扭腰伸手去拿,左右各停留 10 至 30 秒,可幫助伸展腰部、減少腰痠背痛。「慢坐慢起」:坐下或站起來時放慢動作,維持15至30秒,不僅能鍛鍊腿部肌力,還能增強膝關節的穩定性。每天多一點小動作,累積起來就是照顧身體的大進步。
No.7 等紅綠燈

「只要想動,時間永遠找得到!」有網友分享,即使工作再忙,也會每天留出至少10分鐘運動時間,並善用零碎時刻讓身體動起來。像是等紅綠燈時做踮腳運動、提踵運動伸展小腿、休息時間看影集時順便做伸展操,讓活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。
小叮嚀: 隨時都能進行的「站姿小腿提踵」是個簡單又有效的動作。找個穩固的台階或抬高平面,將腳尖放上去、腳跟懸空,身體微微前傾並輕扶牆面,保持膝蓋打直。接著用小腿的力量慢慢將身體抬起,再控制速度緩緩下降,讓腳跟低於台階水平。這個動作不僅能有效鍛鍊小腿肌群,還能促進血液循環、減緩久站或久坐造成的下肢緊繃,若無台階也可直接做「收腹踮腳」喔!
No.6 正式開工前

想要整天精神好、肌肉不痠痛?國民健康署推出的「上班族健康操」超適合你!
由復健科醫師、物理治療師、職能治療師以及運動與公共衛生專家設計,動作簡單好上手,搭配節奏感十足的音樂,教你正確姿勢與呼吸。早上提早幾分鐘到公司,正式開始上班前先花15分鐘暖身、甦醒肌肉;如果上、下午各活動15分鐘,累計30分鐘,不僅能舒緩肩頸、腰背,也能減壓、提振心情。
「上班族健康操」3階段
動態暖身(2分鐘):起身動一動,伸展關節和肌肉。
主要運動(10分鐘):提升心肺與肌耐力,讓全身動起來。
靜態收操(3分鐘):放鬆肌肉回到穩定狀態,準備工作。
No.5 午休時間

一起來試試高CP值的「運動零食(Exercise Snacks)」吧!
運動零食指的是每天利用零碎時間,做至少3次、每次約2分鐘的簡單高強度動作。例如爬樓梯、快走、開合跳、弓箭步、深蹲、跳繩、衝刺或伏地挺身。相比傳統20至30分鐘的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,更容易融入生活,不需器材,成本更低。
午休揪同事出門買飯,再利用休息時間嘗試運動零食,輕鬆打破久坐,讓身體保持活力!網友推薦,「步行可以幫助消化」、「可以做簡單的平板運動,也可以靠牆深蹲」、「不用特定器材輔助,也不用像在健身房般揮汗如雨」。
No.4 打電腦、處理文書

上班族最怕「烏龜頸」和「圓肩」找上門!針對久坐族群,健身單位推出每日10分鐘的教練教學影片,透過簡單伸展就能改善姿勢、舒緩痠痛。課程中包含胸部開展、線穿針、坐姿上背拉伸等動作,有助放鬆肩頸、改善圓肩與駝背;同時搭配弓箭步、腿後肌伸展、4字腿等髖部動作,可放鬆髖屈肌、穩定骨盆並減緩腰痛。
即使坐在辦公桌前,也能進行簡單的身體活動。例如「腹部收縮呼吸法」:坐直收緊小腹,吸氣時放鬆、吐氣時用力收緊腹部,維持3秒再放鬆;或是「椅上抬腿」:坐穩後雙腳併攏抬離地面約10公分,保持5秒再慢慢放下。這兩個動作連續重複10次,就能有效強化核心與下腹肌群,讓長時間久坐的身體重新找回穩定與力量。師大教授廖邕也補充,工作忙碌時難免一坐就忘了時間,可以利用Break Reminder、HabitMinder等App設定提醒,協助自己定時起身活動一下。
小叮嚀:隨時留意坐姿,是預防痠痛與駝背的第一步。坐著時雙腿應與地面平行,腰部可放置靠枕支撐,幫助維持自然曲線、避免駝背;前臂與桌面保持平行,手肘微微超過90度,減少聳肩壓力;螢幕位置則以眼睛平視後略往下30度為宜,這是最符合人體工學、最舒適的電腦使用角度。
No.3 開會

你試過「站著開會」嗎?研究指出,討論同樣的議題時,站著開會平均只要10分鐘就能搞定,但坐著往往要花上40多分鐘。這種高效率的開會方式,其實來自1990年代興起的「敏捷軟體開發」(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),它是第一個將「站立會議」制度化的團隊。
在敏捷團隊中,「每日站立會議」(Daily Stand-up Meeting)是每天固定舉行的重要流程。團隊成員會在相同的時間、同一地點全程站立討論,通常只花5到15分鐘,快速同步進度、釐清問題、聚焦重點,避免冗長又低效的發言。這樣不僅能提升專注與溝通效率,還能讓久坐的上班族順便動一動、促進血液循環、提神醒腦,難怪成為許多現代企業效能管理的靈感來源。
No.2 通勤搭車

通勤時間也能變成日常小運動!不妨提早一站下車、把車停遠一點,或在走路時加快步伐、拉長步幅、擺動手臂,這些小改變都能有效喚醒身體、活動肌肉,讓一天從輕盈開始。
此外,搭車或等車時也能偷偷練習「凱格爾運動」,男女皆適用。只要找到骨盆底肌群(也就是排尿中斷時會用到的肌肉),不論是平躺、坐著或站著都能做。每次收縮15秒、放鬆10秒,初期每天進行10~15下,之後可逐步增加強度。女性可同時收縮陰道肌,男性則著重於尿道與肛門括約肌。若環境允許,再搭配「橋式運動」訓練臀部與核心肌群,效果更好,還能預防與改善漏尿問題。
這樣一來,通勤時間不只是移動,更能輕鬆提升體能與骨盆底肌健康,網友也提到,「不要小看這些零碎的活動」、「等電車或公車時,可利用時間伸展、踮腳尖或輕微抬腿,刺激小腿與大腿肌肉、促進血流」、「不靠、不抓,骨盆微收、腹部收緊,站穩就能練核心」。
No.1 樓層移動

爬樓梯,其實是最方便又高效的方式!不需到健身房、不用器材,短短10分鐘就能燃燒約200大卡熱量,比健走更有效率。
知名小兒科醫師、YouTuber《蒼藍鴿的醫學天地》臉書發文提到,「根據《自然醫學》期刊(Nature Medicine)研究,每天3次、每次1-2分鐘像快走、爬樓梯、奔跑等高強度活動,就能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與全因死亡率。這叫做VILPA(短暫劇烈身體活動),特別適合沒時間運動的上班族。」
不僅上班族,兒童與長者也該養成多動的習慣。與其等電梯,不如多爬幾層樓,不但能強化心肺功能、增加肌力、促進骨質密度與新陳代謝,還能讓腿部線條更緊實、臀部更翹挺。根據《動脈粥樣硬化國際期刊》指出,每天爬樓梯約50步,對預防或改善新陳代謝症候群有正面影響。記得背打直、腳掌踩穩、膝蓋別超過腳尖,保持節奏求穩不求快,爬完再輕鬆伸展一下,效果更好。
小叮嚀:爬樓梯時,膝關節要承受體重3至4倍壓力,若長時間或過度進行,容易導致關節退化或發炎。孕婦、關節退化者、心血管疾病患者、過度肥胖族群及50歲以上長者都應量力而為,每次爬2~3層就先休息一下。若出現胸悶、膝痛或氣喘等症狀,務必立刻停止並就醫,避免造成反效果。
廖邕教授再次提醒,對上班族而言,核心觀念在於「每30分鐘起身活動1至2分鐘」。目前政策推動的重點並非特定運動形式,而是提高中斷久坐的頻率,並強調身體活動可以累積的概念。專家強調,不論活動種類或強度,只要能有效中斷久坐,都能為健康帶來正面效益。
【本文為衛生福利部廣告】
分析說明
本研究資料由大數據(股)公司旗下輿情分析軟體《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》提供,分析時間範圍為2023年10月14日至2025年10月13日。
《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》輿情分析軟體係擁有巨量資料,以人工智慧作為語意分析之工具,每月處理1500億以上中文資料的網路社群數據庫,其內容涵蓋Facebook、YouTube、Threads、TikTok、Instagram、新聞媒體、討論區、部落格等網站。本調查針對討論主題相關文本進行分析,並根據網友就該議題之討論,作為本次主題分析與排序依據。
本文所調查之結果,非參考投票、民調、網路問卷等資料,名次僅代表網路討論聲量大小,不代表網友正負評價。
〖網路溫度計DailyView調查結果之圖文,未經授權請勿轉載、改寫〗

